Ladies:劉玗+吳思嶔活動內容
Ladies:劉玗+吳思嶔
展覽期間│2023.4.15-6.25
展覽地點│國立臺灣美術館U-108 SPACE
指導單位│文化部
主辦單位│國立臺灣美術館
作品〈Ladies〉是藝術家劉玗及吳思嶔的全新創作計畫,以伊拉斯謨斯・達爾文(Erasmus Darwin)書寫的三首詩/三種植物作為改編劇本,尋探在知識系統形成之初,人類如何觀看自然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播放場次│
週二至五 Tuesday-Friday
09:10
09:35
10:00
10:25
10:50
11:15
11:40
12:05
12:30
12:55
13:20
13:45
14:10
14:35
15:00
15:25
15:50
16:15
週六、日 Saturday & Sunday
09:20
09:45
10:10
10:35
11:00
11:25
11:50
12:15
12:40
13:05
13:30
13:55
14:20
14:45
15:10
15:35
16:00
16:25
16:50
17:15
作品全長約25分鐘,依場次播放,敬請排隊入場,為維護觀賞品質,每場次人數以40人為上限,中途離場者恕不開放再次進場。
本作品閃爍光可能誘發光敏性癲癇患者的症狀,請自行斟酌觀賞。
5月28日(日)下午2點至3點間將辦理「Ladies:劉玗+吳思嶔」藝術家導覽活動,活動期間之播放場次將暫停開放現場民眾參觀,造成不便敬請見諒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創作自述│
劉玗與吳思嶔在某次與一位植物學家訪問中,好奇地問道:當他在野外看見某種植物時,是依靠什麼樣的經驗或方法來辨識它的種類?原以為得到的回應會是花器、葉形或是某個專有的生物詞彙。但植物學家友人的回答是:「看它的氣質。」
在十八世紀,身兼博物學家與詩人身份的伊拉斯謨斯.達爾文(Erasmus Darwin,1731-1802)撰寫了一本自然觀察詩集《植物之愛》(The loves of the plants),詩詞的內容奠基於當時卡爾.林奈(Carl Linnaeus,1707 -1778)提出,植物以辨識「性徵」作為分類方法。在林奈的植物分類系統成形之初,將植物的花器比喻成人類的性器官仍是極具爭議的詮釋,更遑論在當時使用高度性化的語言來解釋這套系統,將人類對於性的理解渲染在植物的各種特徵上。但如此擬人的想像卻奠定了今日植物分類系統的基礎,即使後來DNA技術的發現,所驗證的結果仍與林奈系統大相徑庭。達爾文不僅認同林奈的分類方法,更接受了對性的隱喻,詩集《植物之愛》透過細緻的生物觀察,以擬人的文辭描寫了植物的性格、感官與慾望,並且側重於女性作為主體。詩的內容也映射了達爾文在某種程度上的無神論觀點;人類的情感相較於神學更根植於生理學上,這樣的視角也意外地將人類劃入了自然界的範疇之中。
作品〈Ladies〉以達爾文書寫的三首詩/三種植物作為改編劇本,尋探在知識系統形成之初,人類如何觀看自然?這樣的內容並非意圖回應人類中心主義的舊問,而是傾向於追溯人類認知世界的某種初始動能,人類在「觀看/感知/理解」的過程中,同時也進行著某種感性的內在生產;想像力的迸發。而知識就在「接收」與「產出」兩種行為並行的同時被建構起來。這種內在生產行為並不容易被討論,因出於個體的主觀經驗,透過任何形式的傳遞都會淪為某種翻譯。藝術家也思考著這種動能與藝術生產的交會之處,試圖透過感官、形狀與敘事三項主題來形構達爾文的植物想像,將詩詞轉譯成視覺語言,影像與空間轉譯成環境,以展開我們對於「人如何觀看」的思索,「擬人」是一種剝削萬物的意識,但同時也是同理萬物的生物本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藝術家簡歷│
劉玗
b.1985,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東。創作生涯從2014年開始,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紀錄式田野的工作模式。從人類的視點、空間屬性的變化與物在體系中流動的身份,作為勾勒人類演進的過程,對照出當下社會或歷史結構中的時間切面,將我們日常熟悉嚴謹的體制、科學方法做一種模糊分界的重組工作。
吳思嶔
b.1985,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東。作品涵蓋雕塑、空間裝置、影像等多種形式,透過各種材料來編織其作品的敘述性,創作主題常遊走在人類與自然之間、當代科技與古老技術之間、現實與神祕現象之間,在這些連結中建立一套詮釋方法,來開啟某種跨越時序、物種與真實性的想像及世界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製作團隊│
影像剪輯︱吳思嶔、劉玗
動畫製作︱吳思嶔
前期研究協力︱王菁菁
音樂製作–人聲︱陳嫺靜
音樂製作–爵士鼓︱陳冠甫
音樂製作–鋼琴︱林亮宇
製片︱楊佑嘉
服裝︱陳楷恩
身體模特兒︱陳柏宇
聲音後製/空間混音︱複耳工作室
口白配音︱王菁菁、曾湘雲
翻譯︱王菁菁
作品紀實紀錄︱張能禎
3D掃描成像︱龍顥光學科技有限公司
3D模型列印︱創意老爹股份有限公司
特別感謝︱洪詩慧、張致善、鄒婷
展覽期間│2023.4.15-6.25
展覽地點│國立臺灣美術館U-108 SPACE
指導單位│文化部
主辦單位│國立臺灣美術館
作品〈Ladies〉是藝術家劉玗及吳思嶔的全新創作計畫,以伊拉斯謨斯・達爾文(Erasmus Darwin)書寫的三首詩/三種植物作為改編劇本,尋探在知識系統形成之初,人類如何觀看自然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播放場次│
週二至五 Tuesday-Friday
09:10
09:35
10:00
10:25
10:50
11:15
11:40
12:05
12:30
12:55
13:20
13:45
14:10
14:35
15:00
15:25
15:50
16:15
週六、日 Saturday & Sunday
09:20
09:45
10:10
10:35
11:00
11:25
11:50
12:15
12:40
13:05
13:30
13:55
14:20
14:45
15:10
15:35
16:00
16:25
16:50
17:15
作品全長約25分鐘,依場次播放,敬請排隊入場,為維護觀賞品質,每場次人數以40人為上限,中途離場者恕不開放再次進場。
本作品閃爍光可能誘發光敏性癲癇患者的症狀,請自行斟酌觀賞。
5月28日(日)下午2點至3點間將辦理「Ladies:劉玗+吳思嶔」藝術家導覽活動,活動期間之播放場次將暫停開放現場民眾參觀,造成不便敬請見諒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創作自述│
劉玗與吳思嶔在某次與一位植物學家訪問中,好奇地問道:當他在野外看見某種植物時,是依靠什麼樣的經驗或方法來辨識它的種類?原以為得到的回應會是花器、葉形或是某個專有的生物詞彙。但植物學家友人的回答是:「看它的氣質。」
在十八世紀,身兼博物學家與詩人身份的伊拉斯謨斯.達爾文(Erasmus Darwin,1731-1802)撰寫了一本自然觀察詩集《植物之愛》(The loves of the plants),詩詞的內容奠基於當時卡爾.林奈(Carl Linnaeus,1707 -1778)提出,植物以辨識「性徵」作為分類方法。在林奈的植物分類系統成形之初,將植物的花器比喻成人類的性器官仍是極具爭議的詮釋,更遑論在當時使用高度性化的語言來解釋這套系統,將人類對於性的理解渲染在植物的各種特徵上。但如此擬人的想像卻奠定了今日植物分類系統的基礎,即使後來DNA技術的發現,所驗證的結果仍與林奈系統大相徑庭。達爾文不僅認同林奈的分類方法,更接受了對性的隱喻,詩集《植物之愛》透過細緻的生物觀察,以擬人的文辭描寫了植物的性格、感官與慾望,並且側重於女性作為主體。詩的內容也映射了達爾文在某種程度上的無神論觀點;人類的情感相較於神學更根植於生理學上,這樣的視角也意外地將人類劃入了自然界的範疇之中。
作品〈Ladies〉以達爾文書寫的三首詩/三種植物作為改編劇本,尋探在知識系統形成之初,人類如何觀看自然?這樣的內容並非意圖回應人類中心主義的舊問,而是傾向於追溯人類認知世界的某種初始動能,人類在「觀看/感知/理解」的過程中,同時也進行著某種感性的內在生產;想像力的迸發。而知識就在「接收」與「產出」兩種行為並行的同時被建構起來。這種內在生產行為並不容易被討論,因出於個體的主觀經驗,透過任何形式的傳遞都會淪為某種翻譯。藝術家也思考著這種動能與藝術生產的交會之處,試圖透過感官、形狀與敘事三項主題來形構達爾文的植物想像,將詩詞轉譯成視覺語言,影像與空間轉譯成環境,以展開我們對於「人如何觀看」的思索,「擬人」是一種剝削萬物的意識,但同時也是同理萬物的生物本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藝術家簡歷│
劉玗
b.1985,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東。創作生涯從2014年開始,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紀錄式田野的工作模式。從人類的視點、空間屬性的變化與物在體系中流動的身份,作為勾勒人類演進的過程,對照出當下社會或歷史結構中的時間切面,將我們日常熟悉嚴謹的體制、科學方法做一種模糊分界的重組工作。
吳思嶔
b.1985,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東。作品涵蓋雕塑、空間裝置、影像等多種形式,透過各種材料來編織其作品的敘述性,創作主題常遊走在人類與自然之間、當代科技與古老技術之間、現實與神祕現象之間,在這些連結中建立一套詮釋方法,來開啟某種跨越時序、物種與真實性的想像及世界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│製作團隊│
影像剪輯︱吳思嶔、劉玗
動畫製作︱吳思嶔
前期研究協力︱王菁菁
音樂製作–人聲︱陳嫺靜
音樂製作–爵士鼓︱陳冠甫
音樂製作–鋼琴︱林亮宇
製片︱楊佑嘉
服裝︱陳楷恩
身體模特兒︱陳柏宇
聲音後製/空間混音︱複耳工作室
口白配音︱王菁菁、曾湘雲
翻譯︱王菁菁
作品紀實紀錄︱張能禎
3D掃描成像︱龍顥光學科技有限公司
3D模型列印︱創意老爹股份有限公司
特別感謝︱洪詩慧、張致善、鄒婷
Ladies:劉玗+吳思嶔基本資訊
活動名稱 | Ladies:劉玗+吳思嶔 |
---|---|
演出單位 | 國立臺灣美術館 |
活動類型 | 展覽 |
活動起始日期 | 2023/04/15 |
活動結束日期 | 2023/06/25 |
主辦單位 | 國立臺灣美術館 |
協辦單位 | |
活動縣市 | 臺中市 |
活動地點名稱 | U 108 SPACE |
活動地址 | 403 臺中市西區414五權西路一段2號 |
售票網站 | Ladies:劉玗+吳思嶔售票網址 |
活動來源網站 |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|
折扣資訊 | |
備註 |
Ladies:劉玗+吳思嶔活動場次資訊
活動時間:2023/04/15 09:00:00
- 結束時間:2023/06/25 09:00:00
- 活動地點:U 108 SPACE
- 地址:403 臺中市西區414五權西路一段2號
- 活動票價: